國標《商用電磁灶》SB/T 10548--2009 中關于電磁灶熱效率的計算,把鍋蓋及沒有接觸水的部分的鍋的溫度都作為加熱終止時與t2時刻的水溫一樣來計算,這樣計算出來的熱效率明顯比真實的熱效率要高得多,不知是何原因?請那些參與制訂標準的廠家給予解釋。
另外對電磁灶的電磁兼容性要求標準中沒有提及,可靠性要求也沒有提及,一些性能指標也較少,標準太低了,真有點象乳制品國標一樣的過程了。
國標《商用電磁灶》SB/T 10548--2009 中關于電磁灶熱效率的計算,把鍋蓋及沒有接觸水的部分的鍋的溫度都作為加熱終止時與t2時刻的水溫一樣來計算,這樣計算出來的熱效率明顯比真實的熱效率要高得多,不知是何原因?請那些參與制訂標準的廠家給予解釋。
另外對電磁灶的電磁兼容性要求標準中沒有提及,可靠性要求也沒有提及,一些性能指標也較少,標準太低了,真有點象乳制品國標一樣的過程了。
我在網上搜到這樣一篇文章.見如下
![]() |
|
||||||||||||||||||||||||||
|
|||||||||||||||||||||||||||
|
|||||||||||||||||||||||||||
如果是以上廠家起草的話,那就是廠家標準而已 肯定還是考慮了中國國情和許多企業利益。太嚴格了,反會把許多廠家逼上絕路,盡管難聽,卻是實話。 |
標準中有關熱效率的計算:把鍋蓋及沒有在浸在水中的鍋的上面部分都作為與水接觸部分同等加熱的鍋來處理,這樣的做法為投機取巧的做假者提供了合法的做假通道。廠家只要把鍋蓋做得很厚,質量很大,那么檢測出來的熱效率會非常高。
正確的做法是鍋蓋不計算在內,QB/T 1236 -1991 《 電磁灶》的標準中就沒有鍋蓋計算進去的說法。合理的是應當把不在水中部分的鍋的吸熱另外計算。這樣才是真實和合理的。
事實上商用電磁灶功率大,多數不是單管模式,熱效率是很高的。再說從15度的水溫到75度的水溫,一般在幾十秒到分把鐘就到了,向周圍的散熱或者說熱量的損失不是很大,頂多影響熱效率百分之一左右,何必要這樣網開一面讓做假者有空子可鉆。
標準中把能源效率分成4級:能源效率1級的電磁灶熱效率為90%,2級為87%,3級為84%,4級為81%。這么低的水準,4級為81%明顯是照顧了單管模式,1級的熱效率為90%,明顯是照顧到了一臺電磁灶用了4到5只風機的廠家。如果用半橋或全橋模式,熱效率達到95%是輕而易舉的。
這么低的熱效率標準,還為做假者提供了作假的合法通道,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可能沈工企業做的產品主要是對部隊和鐵路等上面用的,而一般做商用電磁爐企業是對一般酒店,餐飲業,工廠食堂等上面用的。面對的客戶群體不一樣,營銷方式,產品價格包括用戶對產品的理解也不一樣。上面起草標準的企業在市場還是有相當知名度(不談產品質量真正怎么樣,中國的很多產品或者企業知名度跟營銷方式,資本實力有很大關系),而沈工的企業在市場知名度可能沒那么大(不要見怪),企業來影響一些國家部門,該標準是照顧了大多數做普通商用電磁爐的企業,皆大歡喜。
補充說明一下:該標準《商用電磁灶》SB/T 10548--2009是國內貿易行業標準。不是國標,如果是國標的話肯定要把電磁兼容性要求作為標準的內容之一。我所經歷的江蘇常州、無錫二個地方標準計量局審查企業標準時對電子產品電磁兼容性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否則是通不過審查的。常州市一個區的標準計量局還把可靠性要求作為標準的內容之一。標準局審定的企業標準計算電磁灶熱效率時鍋蓋是不計算進去的,但試驗時充許用其它的蓋子蓋在鍋上。并且不在水中部分的鍋與在水中部分鍋的溫升是不一樣的,計算時以水面線上面的鍋的部分的中位線的溫度與上面部分的鍋質量單獨計算,這樣就科學而合理,也是嚴格的。
QB/T 1236 1991中是熱效率的計算公式中是有鍋蓋的,在第四頁最后一句話:“m2:鍋和鍋蓋的質量”,但是標準鍋中卻沒有提及鍋蓋的要求。這一點到QB/T 1236-2008做了糾正,增加了鍋蓋的尺寸及材料標準,而且和GB21456的內容是一致的。
當然對于這一點實際上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熱效率的測試還是要到國家認可的實驗室進行,在這一方面是沒有空子可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