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睡覺前最快樂的事就是拿手電筒照著墻,和奶奶用手擺出各種手勢在墻上映出各種動物打架。手電筒,第一次接觸到的電器。
小學(xué)時候寒暑假陪父母去緬甸,那邊很偏僻,沒有通電,晚上只能點煤油燈,還記得晚上蚊子和小蟲特別多,不慎就會吸到嘴里。母親在指揮部旁開了個小商店,指揮部里有一位老爺爺教我用煙包裝盒里的錫紙做導(dǎo)線,一只電池,一個小燈泡,一張疊成條的錫紙,幾根橡皮筋就造出了個小手電筒。我覺得特別神奇,拿母親鋪子里買的材料復(fù)制了好多個,晚上掛在床頭特別有成就感,激動得一晚沒睡著。
后來小學(xué)里流行玩MINI四驅(qū)車,沒錢不敢跟奶奶要,就每天省5毛的早點錢,半個月花5塊錢買了一盒散件連夜來拼裝,最后發(fā)現(xiàn)少了一根小鐵棒,小車沒能完工,半個月的挨餓也化作了泡影。
所幸的是我第一次看到了比碾米機上小那么多的“小馬達”,一通電就能“嗡嗡”地轉(zhuǎn),而且交換下電池方向馬達就能反轉(zhuǎn)。我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發(fā)現(xiàn)了又有一種讓我著迷的東西。給它裝個易拉罐剪的“小刀片”,興致勃勃地跑到門外墻角消滅雜草,然后把手割破了好幾次,但是依舊玩得不亦樂乎。
。。。。。。
原本是想通過本人的經(jīng)歷引出下文的,但由于作文功底太差,發(fā)現(xiàn)寫了那么多廢話還是引不出來。干脆直接講了!
晶體三極管,是最基礎(chǔ)一種元器件。剛接觸這東西時候搞不清楚它為什么要分NPN,PNP型。而且腳位有那么多種,EBC、ECB、BCE等等。。而且電流放大系數(shù)也各不相同,記得曾經(jīng)花了好久來記怎樣用萬用表來分辨它的各個極,不過到今天我還是用 這個方法來分辨不明型號三極管的三個極,實在有些麻煩。
想來學(xué)習(xí)單片機N久了,決定用STC的51單片機來做一個能快速分辨出三極管各個腳的機器;后期還打算測量出三極管的hEF值、漏電流Iceo、各結(jié)壓降等基本參數(shù)。(今天已經(jīng)完成到能分辨PNP和NPN型的任意腳位,通過LCD1602顯示出來了)
不過,萬丈高樓平地起,還得從最基礎(chǔ)的功能來,俺們搞DIY的,先不考慮成本和啥最優(yōu)方案,腦子里冒出什么就照思路來!一切以完成功能為目的。
先分析晶體三極管構(gòu)造:
首先是NPN型的晶體三極管 然后是PNP型晶體三極管
||| |||
V V
NPN內(nèi)部相當于兩個二極管陽極相連作為B極(基極),其他兩極為C、E極。
所以對于NPN型管子我最方便能確定的腳就是B極,STC單片機設(shè)為非標準IO口模式(默認模式),內(nèi)部上拉作用相當于一個300K左右的上拉電阻,我就利用這個電阻來提供一個較小的B極電流Ib,而且能作為共射極放大電路的集電極電阻Rc。
將三極管三個腳接到單片機的3個IO口,都輸出高電平,按順序每次置低一個腳,檢測剩余兩個腳電平情況,在所有情況中,只有拉低E極時會出現(xiàn)剩余兩個腳都為低,因為E接地,Vcc通過內(nèi)部上拉作用給B極一個Ib電流,這個電流比較小,大概只有15uA,有了Ib,就勢必會有Ic從C極留下來,上拉電阻有300K多,哪怕Ib很小或hEF較小也能輸出低電平,而且B極被鉗制在Ube≈0.7V(普通硅管),單片機認為:1/2Vcc以下為低電平,所以當用單片機掃描各個腳時一個腳拉低,其他兩個腳也為低時,說明被人為拉低的那個腳就是NPN型的E腳。
然而在我們分析時卻不能單獨分析NPN型的特點而忽略PNP型的作用,否則就出麻煩了!
你看,PNP內(nèi)部正好和NPN的二極管方向相反,如果按剛說的方法判別,如果是PNP型的管子B極被拉低,它的C和E極也都會因為二極管的鉗制作用鉗制成低電平,此時就不能分辨所測管子是哪一種情況了。但可以確定的是,人為拉低這個腳要么是NPN的E,要么是PNP的B!
為了將其區(qū)分開來,還需要找到一個條件,就像二元一次方程,兩個條件才能確定兩個未知數(shù)。
到底怎樣才能確定呢?。。。我們再看,在以上過程中,我們按順序拉低某個腳,判斷其他腳的電平情況,NPN型是不是拉低E或者C都會把B腳拉低,而PNP型只有拉低B極才會拉低其余兩個腳。我們是不是只要記錄每次變換拉低一個腳時把其余任何一個腳被拉低的情況記個數(shù),三次變換后看這個計數(shù)值,如果有兩次其余腳有拉低情況則說明這個為NPN型三極管,如果只有一次拉低就說明是PNP型。
現(xiàn)在是不是就能判斷到底是NPN還是PNP了。到此為止,我們已經(jīng)用單片機確定出了所測管子的類型和一個腳(NPN的E 或者 PNP的B)。
手酸了。。。休息會兒會陸續(x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