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电路功率电感选型时,电流纹波系数 r 在 [0, 2] 区间取值不同,决定在整个负载电流范围内,DCM和CCM两种工作模式的占比不同。
电流纹波系数 r 在 [0, 2] 区间取值是否有最优值呢?
(1)在前述计算实例中(参考“电流纹波系数 r 在电路正常工作中是恒定的还是变化的?”),在电路设计之初,理论上选择的电流纹波系数 r1 = 0.3,对应理论上的纹波电流值为 ΔIL = 0.3*10A = 3A ,对应理论纹波电流值的一半也就是临界负载电流为Iout,crt = 3A/2 = 1.5A。
那么,整个 [0A, 10A] 负载电流范围内,在 [0A, 1.5A] 负载电流范围内时,电路工作在DCM模式下;在 [1.5A, 10A] 负载电流范围内时,电路工作在CCM模式下。
因此,该电路工作在DCM和CCM两个模式下对应的占比分别为 (1.5A – 0A) / 10A = 15% 和 (10A – 1.5A) / 10A = 85% (如图 0.6所示)。
(2)在前述计算实例中,在电路设计之初,如果理论上选择的电流纹波系数为 r1 = 1.0,对应理论上的纹波电流值为 ΔIL = 1.0*10A = 10A,对应理论纹波电流值的一半也就是临界负载电流为Iout,crt = 10A/2 = 5A,
那么,整个 [0A, 10A] 负载电流范围内,在 [0A, 5A] 负载电流范围内时,电路工作在DCM模式下;在 [5A, 10A] 负载电流范围内时,电路工作在CCM模式下。
因此,该电路工作在DCM和CCM两个模式下对应的占比分别为 (5A – 0A) / 10A = 50% 和 (10A – 5A) / 10A = 50% (如图 0.6所示)。
(3)在前述计算实例中,在电路设计之初,如果理论上选择的电流纹波系数为 r1 = 1.8,对应理论上的纹波电流值为 ΔIL = 1.8*10A = 18A,对应理论纹波电流值的一半也就是临界负载电流为Iout,crt = 18A/2 = 9A,
那么,整个 [0A, 10A] 负载电流范围内,在 [0A, 9A] 负载电流范围内时,电路工作在DCM模式下;在 [9A, 10A] 负载电流范围内时,电路工作在CCM模式下。
因此,该电路工作在DCM和CCM两个模式下对应的占比分别为 (9A – 0A) / 10A = 90% 和 (10A – 9A) / 10A = 10% (如图 0.6所示)。
图 0.6 BUCK电路在不同电流纹波系数 r1 下DCM和CCM两个模式占比不同
所以,综上所述,通过对比BUCK电路在不同电流纹波系数 r1 下DCM和CCM两个模式的占比可以发现,虽然理论上的电流纹波系数 r1 可以在 [0, 2] 区间取值,但是更多时候,为了使BUCK电路能够在更多的负载电流范围内都工作在CCM模式下,包括《精通开关电源设计》在内的多数资料中推荐的电流纹波系数 r1 的取值区间都是 [0.3, 0.5] ,这就是BUCK电路电流纹波系数 r1 相对较优的取值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