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廣元兄。很高興和大家分享信號完整性的相關知識。希望大家點贊,分享。有什么問題加微交流學習,微信號【SI_Basic】。
Slogan: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主流的仿真軟件中,大概是在四五年前看到過這本書,也是了解Sigrity看的第一本書。
01
前面部分的基礎知識,基礎知識如反射,串擾,匹配等,和之前所說大體相同。簡單說說兩個知識點:
兩個轉折頻率點分別對應1/πd和1/πtr(d是半周期,tr是邊沿時間)
從1/πtr轉折頻率開始,頻譜的諧波分量是按1/f^2下降的,也就是-40dB/dec(-40分貝每十倍頻,即每增大十倍頻率,諧波分量減小100倍)。
0.5/Tr 相對保守與嚴格,用于EMI工程方向,0.35/Tr 用于信號完整性互連的預估。
這個和先前《信號完整性分析與設計》書里給出的經驗相符。但個人還是比較傾向于前文說的示波器對應轉折點由來的說法。前文參考:從BW= 0.35/Tr 怎么推導來的說起
02
電源完整性設計原理與仿真相關基礎理論,就現在來看也還是實用的。主要考量分析的方向的三個部分:頻域(AC阻抗&平面諧振),時域(電源噪聲),直流(IR Drop&電熱混合)。
CMOS反相器給出電壓波動的解釋,一個是電源噪聲,一個是地彈(多個器件I/O造成SSN)。
電流從VCC上端流入,流經上面第一個封裝電感,經過開關A,經終端電阻后流入傳輸線。t2時刻,電流瞬間經過封裝電感時,將在節點V1處出現電壓噪聲△V。開關B導通時,傳輸線、地平面、下面封裝電感形成一個環路,t3時刻,當電流經過開關B瞬間,會在節點G1處產生地彈噪聲△V。
在一塊摻雜濃度較低的P型半導體硅襯底上,用半導體光刻、擴散工藝制作兩個高摻雜濃度的N+區,并用金屬鋁引出兩個電極,分別作為漏極D和源極S。然后在漏極和源極之間的P型半導體表面復蓋一層很薄的二氧化硅(Si02)絕緣層膜,在這個絕緣層膜上裝上一個鋁電極,作為柵極G。這就構成了一個N溝道(NPN型)增強型MOS管。顯然它的柵極和其它電極間是絕緣的。
看到耦合電容容值范圍部分,想起之前面試,有公司問過:PDN提取頻率范圍是多少?為什么有的選擇在百兆之內?
文中除了給出電容裝配形式的回路電感比較。還給出不同容值的諧振頻率:電解電容容值470μF,自諧振頻率232KHz,容值100nF,自諧振頻率約為26MHz。
上圖為某設計規范給出所用電源所需電容的推薦容值與個數,容值都是在470μF和100nF涵蓋的范圍之內。
所以才有芯片上的電容適用吉赫茲級別,封裝上的電容適用兆赫茲級別,板級上的電容適用百兆之內,VRM適用于千赫茲,當然VRM還要保證輸出電壓紋波很小的輸出電壓,所以才有在VRM附近并聯幾個大容值電容。
還有個問題,需要再強調一下:
同容值電容并聯自諧振頻率點不變,阻抗(容性&感性)變小;
不同容值電容并聯會出現反諧振點,阻抗總體會變小,這也是PDN出問題的常規手段,加不同容值的電容。
03
書中其他的部分,不管是XcitePI 提取芯片設計參數,還是PowerSI提取封裝設計和PCB設計參數,分別提取每個部分模型,再用SystemSI建立一個仿真系統,書中大部分內容都是以實例來進行分析講解。適合了解協同設計系統的層面信息,適合了解EDA軟件構建理論信息。從系統的方向給你指路,這是一條理論到實踐之路,一步一步看著是很慢,實際上是最快的。
此時想來,信號完整性的工作也在不斷進化與更新。從最初嚴格遵照設計規范到有理論分析得到簡單經驗規則設計;從最簡單的模塊搭建到嘗試SI/PI協同仿真;從消費類產品到高速產品,甚至于到各種不同信號產品;從單板的高速電路設計到芯片/封裝/電路板多板的協同設計……
想起學生時代掛在墻上的一句話: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這個硅 kuǐ怎么讀。
所以,書還是得看,認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