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淺談一下存儲器相關基礎知識,如圖1所示我做的一個腦圖分類,我們按照這個分類逐一講解。
圖1 存儲器分類示意圖
01 磁性存儲器
(1)機械硬盤通常都是由盤片、磁頭、盤片主軸、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接口、緩存等幾部份組成。
盤片:一般由鋁合金或玻璃材料制成,上下盤面都涂有磁性材料。
磁頭:一般由鐵磁性材料制成,上面繞有讀寫線圈,用來實現“電←→磁”轉換的重要裝置。
磁道:磁盤在格式化時被劃分成許多同心圓。這些同心圓不是連續的,而是由一組扇區組成。
扇區:通常是512Byte數據和一些扇區標識信息組成。
柱面:所有盤面上的同一磁道構成一個圓柱,為了提高硬盤的讀寫效率,數據的讀/寫按柱面進行,一個柱面寫滿后,才移到下一個扇區開始寫數據。
圖2 機械硬盤主要組成
(2)存儲原理:
通過電磁變換,利用磁頭寫線圈中的正負脈沖電流,將磁頭下方區域磁化為不同方向,以此代表0和1;反之,通過磁電變換,利用磁頭讀出線圈,可將由存儲元的不同剩磁狀態表示的二進制代碼轉換成電信號輸出。
圖3 機械硬盤存儲原理
02 半導體存儲器--ROM
(1)ROM(Read Only Memory,只讀存儲器):不可擦除,數據由工廠寫入,一次寫入機會。
(2)PROM(Programmable ROM,可編程ROM):不可擦除,用戶可以用專用的編程器將自己的資料寫入,但也只有一次寫入的機會。
(3)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紫外線可擦除,用戶可以重復操作,但需要用到專用的擦除器和編程器。
(4)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電可擦除,徹底擺脫了EPROM Eraser和編程器的束縛,只需用廠商提供的專用刷新程序用戶就能輕松修改內容。EEPROM如今依然被大量使用,很多芯片、模組的固件信息依然存放在EEPROM中。
(5)Flash又稱閃存,本質上也屬于EEPROM的一種。但Flash和一般EEPROM區別在于Flash以扇區(block)為單位進行操作,而一般的EEPROM則以字節為單位進行操作。Flash的電路結構簡單,成本也更低。
a、浮柵( FG ,Floating Gate)存儲原理:
Flash 每個存儲單元類似一個標準 MOSFET,但有兩個柵極,頂部的是控制柵(Control Gate, CG)和夾在兩層二氧化硅絕緣層之間的浮置柵極(Floating Gate, FG)。由于 FG 在電氣上是絕緣獨立的, 所以進入的電子會被困在里面,在一般的條件下電荷經過多年都不會逸散,這也是Flash掉電后數據不會丟失的原理。
圖4 浮柵存儲原理
b、數據寫入 :
向數據單元寫入數據的過程實際就是向浮柵中注入電子的過程。NOR型 Flash通過熱電子注入的方式(Channel Hot Electron injection,CHE)給浮柵充電,NAND型Flash通過F-N隧道效應(Fowler Nordheim tunneling)給浮柵充電。
----熱電子注入:
當在漏和柵極上同時加高電壓,溝道中的電子在 Vd 建立的橫向電場加速下獲得很高的能量。這些熱電子在PN結附近碰撞電離,產生高能電子,在柵極電場的吸引下,躍過 3.2eV 的氧化層電子勢壘,形成熱電子注入。
圖5 熱電子注入示意圖
----F-N隧道效應:
當在柵極和襯底之間加一個電壓時,在氧化層中會建立一個電場。一般情況下.由于SO2 和 Si 界面的電子勢壘很高(3.2eV),電子很難越過勢壘注入到多晶硅柵中。當氧化層中電場達到 10MV/cm,且氧化層厚度較小(0.01 微米以下)時,電子將發生直接隧穿效應,穿過氧化層中勢壘注入到浮柵中。
圖6 F-N隧道效應示意圖
溝道熱電子注入模式工作電壓較低,外圍高壓工藝的要求也較低,但它的編程電流很大,有較大的功耗。隧穿模式的功耗小,但要求有更高的編程電壓,外圍工藝和升壓電路也就較為復雜。
c、數據讀取:
讀出操作時,控制柵極上施加的電壓很小,不會改變浮柵中的電荷量,即讀出操作不會改變FLASH中原有的數據,也即浮柵有電荷時,D和S間存在導電溝道,從D極讀到‘0’;當浮柵中沒有電荷時,D和S間沒有導電溝道,從D極讀到‘1’。
d、數據擦除:
由于空穴的有效質量和氧化層界面勢壘均比電子要大,所以CHE 方式不能用于 FG 中電子的擦除。因此NAND和NOR Flash中都采用F-N隧道效應將浮柵中的電荷挪走。即在襯底和柵極之間加一個正向電壓。
圖7 數據擦除示意圖
e、Tips:
----為什么存儲器都有寫入擦除次數限制?
每次寫入和擦除操作都是電子進出二氧化硅絕緣層的過程,長此以往會造成絕緣層的老化,浮柵就無法很好地鎖存住電子,進而造成數據丟失。通常SLC有十萬次以上的可擦寫次數,MLC有幾千到上萬次不等,TLC只有幾百次。
----為什么存儲器不允許帶數據狀態下進行高溫操作,比如焊接?
高溫會使浮柵中的電子做熱運動,產生較大的能量,從而造成電子在無外加電場的情況下發生隧穿效應,造成數據丟失。嚴重情況下會損傷絕緣層,造成硬件壞塊(bad block)。
圖8 電子在浮柵中運動示意圖
(6)NOR Flash的結構特性:
NOR Flash每個bit line的基本存儲單元是并聯的,因此它有如下主要特征:
a、并聯結構決定了金屬導線占用較大面積,因此NOR Flash存儲密度較低,不適用于data-storage。
b、并聯結構決定了NOR Flash的存儲單元可獨立尋址,讀取效率高,因此適用于code-storage,程序是可以直接在NOR Flash中運行的。
c、NOR Flash 采用CHE的方式寫入,因此擦/寫速度較慢,功耗較大。
圖9 NOR Flash結構示意圖
(7)NAND Flash的結構特性:
NAND Flash每個bit line的基本存儲單元是串聯的,因此它有如下主要特征:
a、串聯結構減少了金屬導線占用面積,因此存儲密度較高,適用于大容量存儲場合。
b、串聯結構決定了NAND FLASH無法進行位讀取,也就無法實現存儲單元的獨立尋址。此程序不可以直接在NAND 中運行,因此NAND是以Page為讀取單位和寫入單位,以Block為擦除單位。
c、NAND FLASH寫入采用F-N隧道效應方式,因此NAND擦除/寫入速率很高,適用于頻繁擦除/寫入場合。同時NAND是以Page為單位進行讀取的,因此讀取速率也不算低(稍低于NOR)。
圖10 NAND Flash結構示意圖
(8)2D&3D NAND:
2D NAND 真實的含義其實就是一種顆粒在單 die 內部的排列方式,是按照傳統二維平面模式進行排列閃存顆粒的。相對應的,3D NAND 則是在二維平面基礎上,在垂直方向也進行了擴展。在同樣體積大小的情況下,極大地提升了閃存顆粒單 die 的容量體積。
圖11 3D NAND結構示意圖
03 半導體存儲器--RAM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是與CPU直接交換數據的內部存儲器。它可以隨時讀寫,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為操作系統或其他正在運行中的程序的臨時數據存儲介質。RAM工作時可以隨時從任何一個指定的地址寫入或讀取信息。它與ROM的最大區別是數據的易失性,即一旦斷電所存儲的數據將隨之丟失。
RAM在計算機和數字系統中用來暫時存儲程序、數據和中間結果。
當前主流的RAM主要分為SRAM、DRAM和SDRAM三種。
圖12 內存條示意圖
(1)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靜態隨機存儲器),它是一種具有靜止存取功能的內存,可以做到不刷新電路即能保存它內部存儲的數據。其優點是速度快,不必配合內存刷新電路,可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缺點是集成度低,功耗較大,相同的容量體積較大,而且價格較高,少量用于關鍵性系統以提高效率,如SOC的cache。
如下圖為一個6管結構的1bit基本存儲單元。M1~M4構成兩個交叉耦合的反相器,M5~M5存儲基本單元到用于讀寫的位線的控制開關,整體等價于一個鎖存器。
圖13 SRAM結構示意圖
(2)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儲器)是最為常見的系統內存。DRAM使用電容存儲數據,由于電容的持續放電,DRAM 只能將數據保持很短的時間。為了保持數據,所以必須隔一段時間動態刷新一次。其優點是接成都高,價格便宜,只是速度次于SRAM。我們使用的電腦和手機的運行內存幾乎都是DRAM。
如下圖為DRAM的一個1bit基本存儲單元。通過行列地址線控制MOS的通斷實現對存儲數據的刷新和讀寫。
圖14 DRAM結構示意圖
(3)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為DRAM的一種,同步是指Memory工作需要同步時鐘,內部命令的發送與數據的傳輸都以時鐘為基準;
DDR SDRAM(Double Data Rate SDRAM),為雙信道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內存,是新一代的SDRAM技術。目前已經發展至DDR5。
圖15 SDRAM內部框圖
04
新型存儲器
(1)STT MRAM(自旋轉移力矩 磁性隨機存取存儲器)結構示意圖如下,每個 bit 單元都包含一個晶體管外加一條垂直排列的隧道交叉點。該隧道交叉點包含兩個磁體,其一的北極永遠指向上,其二則為自由磁體、其北極可在向上與向下間切換以代表存儲 0 或者 1。
MRAM STT 的訪問時間在 納秒級別且寫入功耗極低(只有7.5uA),速度表現遠超過閃存甚至接近 DRAM。STT MRAM 的關鍵性優勢在于結合了非易失性與無限使用壽命,數據駐留時間可達10~20年。
MRAM最大的缺點是存儲單元之間存在干擾,當對目標位進行編程時,非目標位中的自由層很容易被誤編程,尤其是在高密度情況下,相鄰單元間的磁場的交疊會愈加嚴重。
圖16 MRAM結構示意圖
(2)RRAM(阻變式隨機存取存儲器)結構示意圖如下,典型的RRAM由兩個金屬電極夾一個薄介電層組成,介電層作為離子傳輸和存儲介質。電壓引起存儲介質離子運動和局部結構變化,進而造成電阻變化,并利用這種電阻差異來存儲數據。
RRAM擦寫速度快,可以達到100ns以內。因其讀寫讀寫方式和NAND方式不同,其使用壽命大大提高。部分RRAM材料還具備多種電阻狀態,使得當個存儲單元存儲多位數據成為可能,從而提高存儲密度。
RRAM的相鄰單元串擾和器件微縮能力難以兼顧。
圖17 RRAM結構示意圖
END
本期《存儲器基礎掃盲》就講解到這,歡迎評論區留言哦。喜歡的話就點個關注吧,定期分享電路原理、技術案例、工程管理等相關知識。持續關注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