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干擾的測試需要專用的儀器,而這儀器又很貴.但我們可以根據其特點做簡單的評估.
共模干擾是走兩根線,那我們在電源線的進線上套一個磁環,電源零線和火線的電流互相抵消,不產生磁通,但共模電流不能抵消,它必然在磁環中產生磁通,我們在磁環上饒一匝線圈必然會還原次電流,接一個電阻就產生電壓,我試了一下,接一個1K電阻,用示波器探頭就可以看到共模電流產生的電壓,改變共模電感的大小,就會看到此電壓的變化,借此應該可以評估共模干擾的大小.
小發現,小心得,小經驗.與大家共享 !
全部回復(96)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qyqs
高!不過測出來的是傳導還是輻射呢?應該是傳導吧.我現在是把300M示波器的地和探針短接測直流地的共模信號,很有效果呢.
俺覺得是測傳導,不過
EMC測試只測150KHz-30MHz所以,用300M探頭可能太高了,俺一般用類似的辦法做一個工裝(用頻譜特性較平緩的鈷基非晶態磁環),先套在一個已通過EMC測試的標準產品的輸入端,再套在被評估產品的輸入端,用頻譜儀比較,便一目了然.如果沒有頻譜儀,用一臺40MHz的示波器比較應該也差不多,帶寬太寬,不知會不會評估不準?(俺沒用示波器評估過,就在這里大放厥詞,嘿嘿...如果講錯了,大俠們砸磚時還望手下留情...做抱頭鼠竄狀)
EMC測試只測150KHz-30MHz所以,用300M探頭可能太高了,俺一般用類似的辦法做一個工裝(用頻譜特性較平緩的鈷基非晶態磁環),先套在一個已通過EMC測試的標準產品的輸入端,再套在被評估產品的輸入端,用頻譜儀比較,便一目了然.如果沒有頻譜儀,用一臺40MHz的示波器比較應該也差不多,帶寬太寬,不知會不會評估不準?(俺沒用示波器評估過,就在這里大放厥詞,嘿嘿...如果講錯了,大俠們砸磚時還望手下留情...做抱頭鼠竄狀)
0
回復
@尹工
實在不好意思,關于輻射,俺確實沒太好的辦法原因是輻射的測試,受環境影響太大...不過,所幸的是,幾乎每次俺都沒碰到輻射問題,否則...正好問問大俠們有何好辦法.
拋磚呢?
哦,能教我處理的辦法嗎?這一次我想COST DOWN ,也想搞清一些傳導的機理,于是就做了一些實驗.PQ的磁芯沒有罐形的磁芯屏蔽效果好.現在我的60W的電源變壓器不用繞組屏蔽,只在磁芯外面繞一層銅箔,接輸入直流地.
一般傳導的產生有兩個主要的點:
1.200K和20M左右,這幾個點也體現了電路的性能;
2.200K左右主要是你的漏感產生的尖刺的形狀和大小;
3.20M左右主要是你的電路開關的噪聲大小.處理不好你的變壓器會增加大量的輻射.加屏蔽都沒用!這時輻射肯定過不了.
4.PCB的電流環和電壓環的處理,很重要!
我現在用100M帶寬看電流波形,若開啟噪聲能在500mv以內,你的電路就很爽了呢.紋波、調整率都會提一個數量極,且抗干擾也增強了.
不知我的看法對不對?各位大俠提意見呀!特別是CMG大師呀!
哦,能教我處理的辦法嗎?這一次我想COST DOWN ,也想搞清一些傳導的機理,于是就做了一些實驗.PQ的磁芯沒有罐形的磁芯屏蔽效果好.現在我的60W的電源變壓器不用繞組屏蔽,只在磁芯外面繞一層銅箔,接輸入直流地.
一般傳導的產生有兩個主要的點:
1.200K和20M左右,這幾個點也體現了電路的性能;
2.200K左右主要是你的漏感產生的尖刺的形狀和大小;
3.20M左右主要是你的電路開關的噪聲大小.處理不好你的變壓器會增加大量的輻射.加屏蔽都沒用!這時輻射肯定過不了.
4.PCB的電流環和電壓環的處理,很重要!
我現在用100M帶寬看電流波形,若開啟噪聲能在500mv以內,你的電路就很爽了呢.紋波、調整率都會提一個數量極,且抗干擾也增強了.
不知我的看法對不對?各位大俠提意見呀!特別是CMG大師呀!
0
回復
@qyqs
拋磚呢?哦,能教我處理的辦法嗎?這一次我想COSTDOWN,也想搞清一些傳導的機理,于是就做了一些實驗.PQ的磁芯沒有罐形的磁芯屏蔽效果好.現在我的60W的電源變壓器不用繞組屏蔽,只在磁芯外面繞一層銅箔,接輸入直流地.一般傳導的產生有兩個主要的點:1.200K和20M左右,這幾個點也體現了電路的性能;2.200K左右主要是你的漏感產生的尖刺的形狀和大小;3.20M左右主要是你的電路開關的噪聲大小.處理不好你的變壓器會增加大量的輻射.加屏蔽都沒用!這時輻射肯定過不了.4.PCB的電流環和電壓環的處理,很重要!我現在用100M帶寬看電流波形,若開啟噪聲能在500mv以內,你的電路就很爽了呢.紋波、調整率都會提一個數量極,且抗干擾也增強了.不知我的看法對不對?各位大俠提意見呀!特別是CMG大師呀!
解決傳導問題,材料很關鍵
傳幾張圖說明一下吧,這幾張圖分別是用TOKIN的高導磁率鐵氧體磁環繞20匝、ONL鐵基納米晶磁環繞12匝、及上述兩環復合共同繞12匝后,在網絡分析儀上測得的“S21”參數
500)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500; this.alt='這是一張縮略圖,點擊可放大。\n按住CTRL,滾動鼠標滾輪可自由縮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u.dianyuan.com/bbs/u/0/1062337712.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500; this.alt='這是一張縮略圖,點擊可放大。\n按住CTRL,滾動鼠標滾輪可自由縮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u.dianyuan.com/bbs/u/0/1062337819.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500; this.alt='這是一張縮略圖,點擊可放大。\n按住CTRL,滾動鼠標滾輪可自由縮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u.dianyuan.com/bbs/u/0/1062337877.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傳幾張圖說明一下吧,這幾張圖分別是用TOKIN的高導磁率鐵氧體磁環繞20匝、ONL鐵基納米晶磁環繞12匝、及上述兩環復合共同繞12匝后,在網絡分析儀上測得的“S21”參數



0
回復
@尹工
俺覺得是測傳導,不過EMC測試只測150KHz-30MHz所以,用300M探頭可能太高了,俺一般用類似的辦法做一個工裝(用頻譜特性較平緩的鈷基非晶態磁環),先套在一個已通過EMC測試的標準產品的輸入端,再套在被評估產品的輸入端,用頻譜儀比較,便一目了然.如果沒有頻譜儀,用一臺40MHz的示波器比較應該也差不多,帶寬太寬,不知會不會評估不準?(俺沒用示波器評估過,就在這里大放厥詞,嘿嘿...如果講錯了,大俠們砸磚時還望手下留情...做抱頭鼠竄狀)
巧!
關鍵是搞懂CMG的用意,差模信號通過共模電感肯定沒有抵抗,共模信號通過時的阻抗為jwL,阻抗和F、L成正比,示波器抓不住共模信號,CMG通過變壓器的方式抓住了它,高!為什么沒有輻射呢?輻射可以從空中污染電源線帶到機殼外面去.
關鍵是搞懂CMG的用意,差模信號通過共模電感肯定沒有抵抗,共模信號通過時的阻抗為jwL,阻抗和F、L成正比,示波器抓不住共模信號,CMG通過變壓器的方式抓住了它,高!為什么沒有輻射呢?輻射可以從空中污染電源線帶到機殼外面去.
0
回復
@qyqs
拋磚呢?哦,能教我處理的辦法嗎?這一次我想COSTDOWN,也想搞清一些傳導的機理,于是就做了一些實驗.PQ的磁芯沒有罐形的磁芯屏蔽效果好.現在我的60W的電源變壓器不用繞組屏蔽,只在磁芯外面繞一層銅箔,接輸入直流地.一般傳導的產生有兩個主要的點:1.200K和20M左右,這幾個點也體現了電路的性能;2.200K左右主要是你的漏感產生的尖刺的形狀和大小;3.20M左右主要是你的電路開關的噪聲大小.處理不好你的變壓器會增加大量的輻射.加屏蔽都沒用!這時輻射肯定過不了.4.PCB的電流環和電壓環的處理,很重要!我現在用100M帶寬看電流波形,若開啟噪聲能在500mv以內,你的電路就很爽了呢.紋波、調整率都會提一個數量極,且抗干擾也增強了.不知我的看法對不對?各位大俠提意見呀!特別是CMG大師呀!
請教?
請問大俠:我知道EMC與PCB的設計有很大的關聯,
PCB的電流環和電流環應該怎樣處理?
請問大俠:我知道EMC與PCB的設計有很大的關聯,
PCB的電流環和電流環應該怎樣處理?
0
回復
@凡谷
請教?請問大俠:我知道EMC與PCB的設計有很大的關聯, PCB的電流環和電流環應該怎樣處理?
不敢當!
我也是和你一樣,原來以為自己還不錯,豈知高手好厲害!我剛測了一個同功率的扳子,有10dB余量!!!且EMC的方法差不多!差別好象只有PCB!我看了他的PCB,發現有兩點:1.電流、電壓環的面積的理解!你要越小越好,努力幾次,發現自己的扳子的功率線的面積還可以減小!電流線路還可以縮短!因此一個成功的PCB,應該是在布板上最優先考慮這幾點,多做幾次優化!
2.接地點考慮.起濾波作用的器件一定要讓電流、電壓從管腳流過.最好的情況是一點接地,消除彼此的干擾.比如控制電路的接地,應是所有的地先到輻助電源電解電容的地;再到輸入直流地的電解電容處,要與功率地分開.
我也是和你一樣,原來以為自己還不錯,豈知高手好厲害!我剛測了一個同功率的扳子,有10dB余量!!!且EMC的方法差不多!差別好象只有PCB!我看了他的PCB,發現有兩點:1.電流、電壓環的面積的理解!你要越小越好,努力幾次,發現自己的扳子的功率線的面積還可以減小!電流線路還可以縮短!因此一個成功的PCB,應該是在布板上最優先考慮這幾點,多做幾次優化!
2.接地點考慮.起濾波作用的器件一定要讓電流、電壓從管腳流過.最好的情況是一點接地,消除彼此的干擾.比如控制電路的接地,應是所有的地先到輻助電源電解電容的地;再到輸入直流地的電解電容處,要與功率地分開.
0
回復
@qyqs
不敢當!我也是和你一樣,原來以為自己還不錯,豈知高手好厲害!我剛測了一個同功率的扳子,有10dB余量!!!且EMC的方法差不多!差別好象只有PCB!我看了他的PCB,發現有兩點:1.電流、電壓環的面積的理解!你要越小越好,努力幾次,發現自己的扳子的功率線的面積還可以減小!電流線路還可以縮短!因此一個成功的PCB,應該是在布板上最優先考慮這幾點,多做幾次優化! 2.接地點考慮.起濾波作用的器件一定要讓電流、電壓從管腳流過.最好的情況是一點接地,消除彼此的干擾.比如控制電路的接地,應是所有的地先到輻助電源電解電容的地;再到輸入直流地的電解電容處,要與功率地分開.
木哥,能解釋一下嗎?
關于電流、電壓環的面積的理解,不懂呃!通常我們都是把功率線的面積做得越大越好,為什么要減小?不擔心功率損耗?
關于電流、電壓環的面積的理解,不懂呃!通常我們都是把功率線的面積做得越大越好,為什么要減小?不擔心功率損耗?
0
回復
@cmg
第三跟線把共模干擾引到測試設備,再回到兩根電源線.這個你只有理解LISN的測試原理才能明白.解決方法:1,電源線輸入端接兩個小Y電容,Y電容中間接第三根線.2第三根線進入電源后在一個磁環上穿2-3圈再接到次級地. 我真的要收費了.
真的很謝謝老師
我的方法與您類似;我是用L/N線各接一個Y-CAP 100P到FG端(越大則傳導越差),中間的(第三根線)再通過一塊屏蔽板(就是一塊小的電路板,上面有銅箔,很多公司也是這樣做)接到次級地.我有試過不用屏蔽板,用磁環,要命的是需要1~2mH.最后只好將FG斷開,不接兩個Y-CAP,但Y-CAP的中間還是通過屏蔽板接到次級地,等于就是變成了2PIN輸入了.我這樣做對不對?
3PIN輸入與2PIN輸入的不同在于,接3PIN時,次級的共模噪聲通過地線(FG)接到LISN的地,再通過內部50 OHM/0.25uF的電容再到測試設備,再到了電源線,等于增加了額外的信號,我的理解對嗎,還請老師您多多指點!
我的方法與您類似;我是用L/N線各接一個Y-CAP 100P到FG端(越大則傳導越差),中間的(第三根線)再通過一塊屏蔽板(就是一塊小的電路板,上面有銅箔,很多公司也是這樣做)接到次級地.我有試過不用屏蔽板,用磁環,要命的是需要1~2mH.最后只好將FG斷開,不接兩個Y-CAP,但Y-CAP的中間還是通過屏蔽板接到次級地,等于就是變成了2PIN輸入了.我這樣做對不對?
3PIN輸入與2PIN輸入的不同在于,接3PIN時,次級的共模噪聲通過地線(FG)接到LISN的地,再通過內部50 OHM/0.25uF的電容再到測試設備,再到了電源線,等于增加了額外的信號,我的理解對嗎,還請老師您多多指點!
0
回復
@good
木哥,能解釋一下嗎?關于電流、電壓環的面積的理解,不懂呃!通常我們都是把功率線的面積做得越大越好,為什么要減小?不擔心功率損耗?
我也一樣啊!
其實我也是猜測!以前我也是象你那樣去畫PCB.當然得有理論的依據.我是這樣理解,有兩點:1.尖峰損耗;二.銅箔的損耗.環路的尖峰損耗能減小的話,損耗自然就小,可以和銅箔寬度折中!況且一般都是72mil的厚度.導線的長度確定,就可確定銅箔的阻值,可以算算看.如果功率線的面積大,則電流的面積大、電壓的面積大,自然面積要大一些,輻射也大,尖峰也大,開關管損耗就會增加!因此我認為寬度夠用就好!盡量減小這兩個環所包圍的面積.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理解,還沒有作成扳子試!可以用同樣的元器件,再按這種思路去LAYOUT,試一下就清楚了!
其實我也是猜測!以前我也是象你那樣去畫PCB.當然得有理論的依據.我是這樣理解,有兩點:1.尖峰損耗;二.銅箔的損耗.環路的尖峰損耗能減小的話,損耗自然就小,可以和銅箔寬度折中!況且一般都是72mil的厚度.導線的長度確定,就可確定銅箔的阻值,可以算算看.如果功率線的面積大,則電流的面積大、電壓的面積大,自然面積要大一些,輻射也大,尖峰也大,開關管損耗就會增加!因此我認為寬度夠用就好!盡量減小這兩個環所包圍的面積.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理解,還沒有作成扳子試!可以用同樣的元器件,再按這種思路去LAYOUT,試一下就清楚了!
0
回復
@qyqs
我也一樣啊!其實我也是猜測!以前我也是象你那樣去畫PCB.當然得有理論的依據.我是這樣理解,有兩點:1.尖峰損耗;二.銅箔的損耗.環路的尖峰損耗能減小的話,損耗自然就小,可以和銅箔寬度折中!況且一般都是72mil的厚度.導線的長度確定,就可確定銅箔的阻值,可以算算看.如果功率線的面積大,則電流的面積大、電壓的面積大,自然面積要大一些,輻射也大,尖峰也大,開關管損耗就會增加!因此我認為寬度夠用就好!盡量減小這兩個環所包圍的面積.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理解,還沒有作成扳子試!可以用同樣的元器件,再按這種思路去LAYOUT,試一下就清楚了!
電流環及電壓環的面積不是指trace的面積
木頭兄,電流環及電壓環的面積不是指trace的面積,應理解為大電流經過的零件或trace所圍成的空間面積,所謂大電流是指di/dt大的訊號,如開關部分及二次整流濾波部分.
木頭兄,電流環及電壓環的面積不是指trace的面積,應理解為大電流經過的零件或trace所圍成的空間面積,所謂大電流是指di/dt大的訊號,如開關部分及二次整流濾波部分.
0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