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會名譽會長王殿甫認為深圳有1300多家LED企業,倒閉一些是必然現象。如同當年全中國就有300多家電視機企業,最后只剩下6家一樣。(中國IC設計公司會不會一樣,最后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家?)只是因為鈞多立規模較大、董事長毛國鈞“跑路”才掀起如此大的風波。
王殿甫還說,與這80多家企業關門不同的是,一些企業選擇了外遷。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鮑恩忠表示,目前已經幾十家LED企業選擇外遷。2010年12月,嘉泰集團將其生產基地遷往江西吉安;今年6月,深圳雷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惠州的工業園開業;這個月,深圳市聯建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在惠州的科技園開始投產,而深圳唯一從事上游芯片以及外延片生產的LED企業奧倫德也早將其外延片生產轉移到了江門。
“深圳LED產業就是中國LED的代名詞。而現在深圳在國內LED產業中的地位正在逐年下降。”座談會上,深圳大學光電子科學技術系主任柴廣躍教授談及深圳LED產業現狀不無擔憂,“曾經的中國LED的代名詞,深圳LED產值從占全國70%已下降到目前的1/3,到2020年占到1/5都成問題了。”
其實LED生產企業外遷并不是今年才有的事。筆者幾年前就接觸過幾家小型LED生產廠家,由于LED燈加工并不有太多的技術含量,設備投資不大,不少小型LED燈甚至是手工裝配為主。深圳的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不少工廠的模式是香港接外單、臺灣提供技術、大陸生產制造,在運費成本并不高的LED制造廠商,將深圳的工廠遷往廣東其它城市、江西、湖南和廣西等地,都不為奇。
座談會上,專家學者、行業大佬們分析認為,這固然與資本紛紛涌入造成行業競爭激烈、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造成外部環境欠佳有關,但產業缺少理性規劃、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恐怕也是重要原因。
LED產業暫時面臨困境與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造成外部環境欠佳有關,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深圳LED產業又開始面臨新一輪的“山寨化”。邦貝爾董事長李盛遠說,現在有人說LED已經被做爛了。做爛的原因不在于這個產業不好,而是“人為”的結果。這有兩個層面:一是企業層面,這又有企業誠信、戰略定位和研發投入三個問題。現在很多企業,今天看到做顯示屏賺錢就做顯示屏,看到路燈賺錢就做路燈,沒有一個主業,“這樣的企業不死才怪。”LED的關鍵在核心專利,飛利浦一年研發經費5000萬美元,深圳所有LED企業的研發經費加起來恐怕都沒有這么多。
財政大力補貼措施能起多少作用?
在LED照明產業遇到問題的同時,深圳市對另一個節能型照明產品節能燈推出了財政補貼的措施。當然,這個政策并不是日前制定的,而是從2008年起國家推廣的節能燈取代高能耗的白熾燈措施。深圳市要協助廣東省完成推廣800萬只節能燈的補貼優惠政策的任務。本次的補貼幅度依舊是50%的補貼額。
從2008年開始,國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節能燈,取代高能耗的白熾燈,如今已是第三年。今年,廣東省將繼續在全省范圍內推廣800萬只節能燈,全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都能享受到這項優惠政策。其中,深圳的推廣任務100萬,包括緊湊型節能燈67萬只,雙端直管熒光燈33萬只,高壓鈉燈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推廣。
本次推廣高效照明產品中標企業包括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東松三雄電器有限公司、廣東雪萊特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澳克士照明電器有限公司、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東莞市百分百科技有限公司。以上企業將與深圳市節能專家聯合會等單位共同完成深圳市今年百萬只節能燈的推廣任務。
以普通民用的5~7瓦節能燈為例,今年6家中標企業給出的價格有3種,分別是6.5元/只、6.7元/只和7.6元/只。按照國家財政補貼政策,普通居民用戶只需要以中標價格的50%就可以買到節能燈,剩下的50%則通過財政撥款補貼,企業用戶也只需支付價格的70%。這樣,居民只需要花上3.25元~3.8元就可以買到一只節能燈,比市場上的零售價格便宜近10元。在產品質量保證期上,大宗用戶不少于1年,居民用戶不少于2年。
據了解,兩年來,全國累計推廣高效照明產品2.1億只,廣東省共推廣高效照明產品1288萬只。
而飛利浦照明預計,LED普通照明會在2015年達到近五成的市場份額,如果LED照明產業在國內得不到好的政策支持,這個目標要實現困難會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