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濾波的共模電感
yon009兄分析的在理啊,謝謝支持。主要是我在調試時對兩個供應商的μ值都為10K磁芯在使用時有些疑惑。一個是EE13電感,電感量為30mh;另外一個是EE16電感,電感量為45mh;在實際測EMI時,使用30mh的共模電感時,測試有1個db的余量,使用兩個30mh共模電感串聯(即電感量有60mh)測試有6個db的余量;使用45mh的共模電感,測試是超了7個db。所以我在考慮是哪里有問題,如果單單是電感量的話45mh應該不會超出這么多的啊。是不是還和“匝數、磁芯材料”有一定的關系。還望多多指導!
可以這樣理解,磁芯不一樣,在各個頻率段的電感量不一樣,抑制效果就會有差別。此外,電感的分布參數肯定也不一樣(你的連尺寸都不一樣),所以應該是不會一樣的。
其實看到現在。我有一點點的猜測,就當是開拓下思路:
所用磁材的形狀、磁芯材料的選擇、電感量、繞線方式、電路PCB的布局。現在就說說前面的四個因素。
磁材的形狀:不同的形狀,肯定對EMI濾波效果有著明顯的影響。我不認為這個形狀只是出于美學考慮。更多的分析可能就是磁學方面的了。
磁材選擇:不同的材料,導致明顯的初始磁導率、功耗等因素。這些相差是很大的。
匝數及繞線方式:不同的初始磁導率,在相同的電感量的情況下,匝數變化有時會很大。再加上繞線方式造成的分布電容。線圈本身的電阻。這樣下來,情況就有些復雜了。
我認為:起初,就是對磁材形狀的選擇(需要經驗或磁學)。接下來就是對材料的選擇。這兩個因素定下來了,就只能改變電感量及繞線方式了。

對于這做的三次不同電感量的對比,粗略可以得出以下猜測:
1、一個30mH和兩個30mH電感串聯后,測試出有很大的余量差,這個可以說明:電感量的增加,對增大余量是有影響的。
2、兩個30mH電感串聯結果與一個45mH電感測試結果,余量較小,這個可以說明:匝數的減小,對于增大余量是有影響的(最有可能的就是繞線造成的分布電容)。為進一步驗證其正確性,最好將45mH的電感時增加到60mH以進行對比。
3、一個30mH與一個45mH產生的測試余量對比,可以說明:在匝數與電感量兩個對EMI影響的因素中,電感略占主導。(為進一步的驗證,可將45mH電感量變為30mH,磁芯還用EE16)
以上猜測僅供開拓思路,還需要進步的驗證。

隨風兄說的前兩個條件對于同一類(EB、LED DRIVER)且同功率的產品,一般基本是固定下來了~這樣主要的我們調試中常用的辦法也就是只有改變共模的感量了~ ~~不知隨風兄一般調節EMI時都是怎么調整共模的呢?

學習哈!
建議專門開一貼來講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