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上班
var $tag='雜談'; var $tag_code='8e64422201f99abede2143ebbd5f4907'; var $r_quote_bligid='470dbd1d0102driv';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標簽: 雜談 |
我們必須明白:貨幣政策是“總需求”政策。也就是說,它只能從需求(內需)端出發達到控制價格的目的。什么意思?明白說,緊縮貨幣是通過“減少需求”以達到“降低價格”目標的。而且,弗里格曼明確說過:緊縮貨幣對能源和食品需求的抑制作用微乎其微。說白了,“緊縮貨幣”不可能達到讓人“少吃饅頭”的目的。正因如此,發達國家的央行通常觀察“核心CPI”的變化,并據此制定貨幣政策。
所以,鑒于現在物價上的特點,緊縮貨幣不僅于事無補,反而適得其反。為什么?
第一,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4.8%,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4.38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只有2.9%。正如前述,緊縮貨幣對食品價格不管用,而只對非食品價格管用。非食品物價并未出現過分上漲,那是不是有必要進一步收緊貨幣?
第二,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密切相關,而非中國貨幣政策。說白了,與美元幣值強弱密切相關。基本上不受國內貨幣政策管制。也就是說,無論國內貨幣如何緊縮,只要美元大量投放,能源和食品價格都會上漲。當然,人為干預市場的特殊情況除外。另外,能源價格一般跟著石油價格走。
第三,國際經濟形勢已經到了“二次探底”的邊緣,美國政府債務信用等級被調降,使得全球金融市場一片恐慌。美國第三次定量寬松(QE3)政策箭在弦上,如果中國此事一味緊縮貨幣,國際經濟衰退和國內經濟下滑又會“雙碰頭”,整個市場預期將迅速變得更壞,政府要頂住經濟下滑,恢復市場信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就像2008年,為什么最后不得不以4萬億投資頂住經濟下滑,就是因為“雙碰頭”。
第四,過去一年的貨幣緊縮已經使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明顯減弱,中小企業大量倒閉使得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受到了巨大威脅。注意:據我了解,有些中小企業雖未倒閉,但已名存實亡,變成了業主的融資工具。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巨高,根本不是其主業所能承負的成本,所以我們只能理解,這些中小企業融資后根本不務正業了。
第五,大宗商品價格開始暴跌,未來如何取決于“美國的利益訴求”。如果他希望為QE3創造一個良好的物價環境,那他們就會想方設法用“非貨幣手段”壓制大宗商品價格,尤其要壓制石油價格;如果美國東部利益集團依然需要通過操縱石油價格起起落落賺錢,那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將倍顯撲簌迷離。
當然還有另外一對矛盾:市場是認同美元泛濫,大宗商品價格暴漲?還是認同全球經濟衰退,大宗商品需求不足,價格暴跌?
“四股力量相加”最可能的結果是: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或總體緩慢盤跌的可能性比較大。美國東部集團的勢力再大,畢竟監管權依然在奧巴馬手里控制。
如果不出意外,比如重大的旱澇、病蟲災害,中國輸入型物價上漲的壓力將逐級回落,CPI峰值就是6.5%。
所以,現在對于中國央行而言,貨幣放松我不敢說,至少應當“不緊”。
第六,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容我多說幾句。盡管美國的QE3尚未推出,但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第三輪大規模的“貨幣注水”已經開始了。此時此刻,中國如果繼續實施緊縮貨幣政策,這不僅導致人民幣將被嚴重高估,而且必將嚴厲壓制了中國的資產價格。
這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全世界的投機客都將愿意用自己手里“注水的貨幣”換去“中國濃縮的資產”。說白了,股市暴跌,樓價暴跌,恰恰給了國際投機客用“注水貨幣”低價收購中國資產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之后會怎樣?輕則:爆炒中國,套利出局;重則:中國失去資產定價權,失去許多企業的控制權,在壟斷的背景下,中國消費品價格,外國公司說了算。就像現在的食用油,日化用品等。
明確地說,中國現在緊縮貨幣,壓制資產價格,令人民幣嚴重高估,這是極其錯誤和不明智的政策。我們總怕股市上漲,樓市上漲引來“熱錢”,我不以為然。我必須知道,偏好于“跟風炒作的熱錢”并不可怕,因為他們屬于小投資客,屬于“傻熱錢”;而可怕的是:能夠捕捉時機“抄底”,尋求控制,并最終以“不間斷操縱賺取暴利”的“熱錢”,他們才是“最聰明的錢”。而現在,我們為了防范“傻熱錢”,卻給“最聰明的錢”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我認為,最近出現的華爾街“做空中國”的勢力,就是“尋機抄底、圖謀操控的聰明錢”的“先頭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