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這個中間多謝老壽同志的帖子,同樣多謝老戴同志,啟發頗多。
剛開始做MPPT時候的很迷茫,其中大家談理論比較多,實現方案比較少。
設計MPPT一般使用單片機完成,輸出帶死區控制的互補PWM不是什么難事,其中實現的軟件算法我就不多說。
現來說說這個電路的優點和缺點,有不正確卻的地方,請各位大量斧正。
1:buck電路;
BUCK電路是現在大家最熟悉的經典降壓電路,他有輸出功率大,輸出汶波低,效率高,很容易就輸出幾十安,效率一般都可以集中在95左右,驅動也是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的半橋驅動器,可以勝任,輸入電壓決定于半橋驅動器的耐壓,一般的半橋驅動器頻率不是很高。電路簡單,MOS并聯容易,可以任意并接,達到輸出電流要求。
2:BOOST電路:
BOOST電路,這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很多ACPF中都使用這個方式,他的優勢就是輸入汶波電流小,輸出汶波也很小
效率可以很高98~99左右
只要電感足夠大,工作在CCM模式,電容可以趨近于無形小,電容容量與電感感量選擇成反比。
這個電路可以將頻率提升到一個足夠高(500K/1M),成本是電路中最低的。
缺點,這個電路最佳工作點是50%左右,現在一般光板是17.5V(除非可以定制),也就是說,使用很難適配12V系列電池。可以適配除比自己低的電池系統外的任意電壓系統規格。
驅動同上面的BUCK電路相同,上管可以使用二極管替代,這樣的驅動可以簡單非常多,設計非常容易,
這個電路是相對效率、成本、DCPF三者結合最優秀的電路。
其他雷同,
3:BOOSTBUCK&BUCKBOOST電路比較
搞清楚了上面兩個電路就非常明白,
若系統對電壓要求是已知的,電池適配電壓一定比光板電壓高,當然需要選擇BOOST,這個最簡單,
系統的光板配置當然也得是并聯,設計一個光板并聯箱也不是一件難事,兩路(N路)過來,經過MOS后連接在一起,
背的方向對著開關電源。
這樣就可以滿足要求。功率可以做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