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溫升的估算的問題請教
現在產品的效率做到了90%了,但溫升還是很高.在塑膠外殼密封的情況下,如何去計算或估算這個溫升,1W-20W的情況下如何計算?
全部回復(24)
正序查看
倒序查看
@kanty
熱設計相當復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但一般工程上的熱設計都采用簡化措施,誤差達20%就已相當不錯.就你目前的產品,如果發熱元器件不直接接觸外殼,散熱方式主要是靠輻射,而這樣的散熱方式,其效果是最差的.建議,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把發熱器件與外殼接觸,如果外殼的形狀可以改變的話,設計外殼的同時,可以考慮增加其表面積以及提高其外部的對流效果,雖然塑料的導熱效果不好,但能多帶走點熱能也是件好事情.另外,還可以考慮電源的進出線帶走點熱能.
謝謝你了!我等了一整天了,沒一個人出手灌一下水,那怕是頂一下也好!如果發熱元器件不直接接觸外殼,散熱方式主要是靠輻射,而這樣的散熱方式,其效果是最差的. 基本是這樣靠輻射了,但現在設計外觀是看怎么好看怎么設計.熱設計我是最差的一項,書上也有資料,但是很多參數無法去借用.就這種情況來說比如120*70*40的外殼,全密封,能接受內部多少W的熱損耗?
0
回復
@pangjihao
謝謝你了!我等了一整天了,沒一個人出手灌一下水,那怕是頂一下也好!如果發熱元器件不直接接觸外殼,散熱方式主要是靠輻射,而這樣的散熱方式,其效果是最差的.基本是這樣靠輻射了,但現在設計外觀是看怎么好看怎么設計.熱設計我是最差的一項,書上也有資料,但是很多參數無法去借用.就這種情況來說比如120*70*40的外殼,全密封,能接受內部多少W的熱損耗?
熱設計是很考人的,想真正能做到理論計算有參考價值,難度比較大,也不是一般電子工程師能勝任的工作,那是結構工程師的研究范疇.雖然最終還是借用歐姆定律進行計算,但模型的建立、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參數,這些是最欺負人的東西.
我看你這個課題用實驗的方法比較容易解決,對顧客也有說服力,就是找個溫度系數比較穩定的發熱器來模擬損耗,用外加可調電源提供一定的功率,在發熱器上貼個熱電偶傳感器,檢測其表面溫度,外殼開孔把引線引出,別忘了把孔密封,另外在外殼上也同樣貼一個,監測外殼溫度,調電源功率,等溫度穩定不再升溫后,分別讀取數據,就可知道其內外溫差,反復試驗去逼近你所需要的數據.
這樣你不必去管什么熱阻、導熱系數計算什么的,就可得到所要的結果.雖然辦法笨,但效率高,也很實用.
我看你這個課題用實驗的方法比較容易解決,對顧客也有說服力,就是找個溫度系數比較穩定的發熱器來模擬損耗,用外加可調電源提供一定的功率,在發熱器上貼個熱電偶傳感器,檢測其表面溫度,外殼開孔把引線引出,別忘了把孔密封,另外在外殼上也同樣貼一個,監測外殼溫度,調電源功率,等溫度穩定不再升溫后,分別讀取數據,就可知道其內外溫差,反復試驗去逼近你所需要的數據.
這樣你不必去管什么熱阻、導熱系數計算什么的,就可得到所要的結果.雖然辦法笨,但效率高,也很實用.
0
回復
@kanty
熱設計是很考人的,想真正能做到理論計算有參考價值,難度比較大,也不是一般電子工程師能勝任的工作,那是結構工程師的研究范疇.雖然最終還是借用歐姆定律進行計算,但模型的建立、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參數,這些是最欺負人的東西.我看你這個課題用實驗的方法比較容易解決,對顧客也有說服力,就是找個溫度系數比較穩定的發熱器來模擬損耗,用外加可調電源提供一定的功率,在發熱器上貼個熱電偶傳感器,檢測其表面溫度,外殼開孔把引線引出,別忘了把孔密封,另外在外殼上也同樣貼一個,監測外殼溫度,調電源功率,等溫度穩定不再升溫后,分別讀取數據,就可知道其內外溫差,反復試驗去逼近你所需要的數據.這樣你不必去管什么熱阻、導熱系數計算什么的,就可得到所要的結果.雖然辦法笨,但效率高,也很實用.
謝謝你了!我有空就測試一下.因為我們的結構工程師太高級了,但出來的首板我裝了一天才安裝好他就只要求有個外殼給你就可以了,至于安規,溫升還是我解決.
0
回復
@kanty
熱設計是很考人的,想真正能做到理論計算有參考價值,難度比較大,也不是一般電子工程師能勝任的工作,那是結構工程師的研究范疇.雖然最終還是借用歐姆定律進行計算,但模型的建立、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參數,這些是最欺負人的東西.我看你這個課題用實驗的方法比較容易解決,對顧客也有說服力,就是找個溫度系數比較穩定的發熱器來模擬損耗,用外加可調電源提供一定的功率,在發熱器上貼個熱電偶傳感器,檢測其表面溫度,外殼開孔把引線引出,別忘了把孔密封,另外在外殼上也同樣貼一個,監測外殼溫度,調電源功率,等溫度穩定不再升溫后,分別讀取數據,就可知道其內外溫差,反復試驗去逼近你所需要的數據.這樣你不必去管什么熱阻、導熱系數計算什么的,就可得到所要的結果.雖然辦法笨,但效率高,也很實用.
發熱元器件不可以接觸外殼吧,要是外殼材質不咋的,或者發熱過高的話有可能把外殼給軟化哦
0
回復
@kouryoda
我司是從事新材料銷售的公司,目前有日本產的高碳素散熱薄膜,0.07-0.8毫米厚度,散熱效率為鋁材的3倍,銅的2倍.因其散熱效率高,成本低,體積小,使用方便等特性而被廣泛應用于電源,LED散熱管,電腦,汽車,手機等產品上.我們的材料導熱率可以達到200-700W/M.K,而純鋁只有230W/M.K左右.有興趣了解的業界朋友可隨時聯系我.鞏先生:13602623035kouryoda@sanwachemica.co.jpqq:429105209
我手里有一個適配器樣品,內部加了大面積鋁片(即屏蔽又散熱),高發熱的變壓器貼了導熱硅膠貼到外殼上.外殼采用PC料,可以承受一定的高溫的,就是價格貴一些.
0
回復
@kanty
熱設計是很考人的,想真正能做到理論計算有參考價值,難度比較大,也不是一般電子工程師能勝任的工作,那是結構工程師的研究范疇.雖然最終還是借用歐姆定律進行計算,但模型的建立、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參數,這些是最欺負人的東西.我看你這個課題用實驗的方法比較容易解決,對顧客也有說服力,就是找個溫度系數比較穩定的發熱器來模擬損耗,用外加可調電源提供一定的功率,在發熱器上貼個熱電偶傳感器,檢測其表面溫度,外殼開孔把引線引出,別忘了把孔密封,另外在外殼上也同樣貼一個,監測外殼溫度,調電源功率,等溫度穩定不再升溫后,分別讀取數據,就可知道其內外溫差,反復試驗去逼近你所需要的數據.這樣你不必去管什么熱阻、導熱系數計算什么的,就可得到所要的結果.雖然辦法笨,但效率高,也很實用.
謝謝你的提供的意見,我現在測試了,發現效果很好,真的不錯!現在分為自然散熱和強制散熱兩種模擬測試,自然散熱時發現外殼不發熱,散熱片有90多度了,外殼才35度.強制散熱測試出的效果是散熱片90度,外殼68度,室溫30度,測試出的效果說明必須提高效率,改善內部散熱設計和外殼熱設計才過的了關.
0
回復
@pangjihao
呵呵!就是散熱片裝在外殼內,通上損耗的功率,讓它發熱.分析在這種情況下的發熱情況.另一種就是再加個風扇,把熱量充滿整個殼子,看在這種情況下外殼能不能把熱量散發出去,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熱量都散發不出去,你就得提高效率.只要超過50度就要退貨,呵呵我的是在30度的環境下測量的,在20-25度下也是60度.
哦,是這樣測試的呀!我不知道兄弟說的用風扇強制散熱,是在密封的情況下測試,還是在開有通風口的情況下測試的!
如果是自然散熱的話,熱量只能通過輻射的方式,最終還要通過外殼散發出去,而且熱度分布可能不會均勻,時間久了的話,靠近發熱源的外殼溫度可能會很高,應該比強制散熱溫度更高才對呀!
如果在密閉的外殼中,用風扇強制散熱的話,外殼溫度會比較均勻,相當于散熱面積大了些,散熱效果會更好!
不知道我上面分析的,與你的測試結果怎么樣?
如果是自然散熱的話,熱量只能通過輻射的方式,最終還要通過外殼散發出去,而且熱度分布可能不會均勻,時間久了的話,靠近發熱源的外殼溫度可能會很高,應該比強制散熱溫度更高才對呀!
如果在密閉的外殼中,用風扇強制散熱的話,外殼溫度會比較均勻,相當于散熱面積大了些,散熱效果會更好!
不知道我上面分析的,與你的測試結果怎么樣?
0
回復
@心中有冰
哦,是這樣測試的呀!我不知道兄弟說的用風扇強制散熱,是在密封的情況下測試,還是在開有通風口的情況下測試的!如果是自然散熱的話,熱量只能通過輻射的方式,最終還要通過外殼散發出去,而且熱度分布可能不會均勻,時間久了的話,靠近發熱源的外殼溫度可能會很高,應該比強制散熱溫度更高才對呀!如果在密閉的外殼中,用風扇強制散熱的話,外殼溫度會比較均勻,相當于散熱面積大了些,散熱效果會更好!不知道我上面分析的,與你的測試結果怎么樣?
對啊!但如果在最好的情況下溫升達不到要求,就想辦法解決功耗問題.如果可以承受100W的功耗,1W的損耗的元件溫升過不了就是散熱不好!而不是外殼的問題.
0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