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Boost拓撲可以比較大范圍的升壓,也可以降壓,而且可以得到負壓,但是為何實際應用卻相對較少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Buck—Boost拓撲遭受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Buck:VOUT/VIN = D
Boost:VOUT/VIN = 1/(1 - D)
Buck-Boost:VOUT/VIN = -D/(1 - D)
是不是下面這些因素成為Buck-Boost的軟肋呢:
1)為達到相同的輸出參數,這三種拓撲中,Buck-Boost拓撲開關管以及二極管所需要的電壓和電流乘積最大。
2)Buck拓撲開關管開通時流過的電流成為負載得到電流的一部分,Boos拓撲開關管關閉時電源電壓成為負載得到電壓的一部分,Buck-Boost拓撲什么都不是,導致效率相對較低。
3)三種拓撲輸出和輸入雖然都共地,Buck或者Boost拓撲輸出電壓電壓極性是相反的,這與通常的需求不符。當然某些很巧的場合也許這點反而這成為一個優點。
4)在CCM模式下,Buck拓撲電路輸入濾波電容電流不連續但輸出濾波電容電流是連續的,Boost拓撲電路輸出濾波電容電流不連續但輸入濾波電容電流是連續的。Buck-Boost拓撲輸入和輸出濾波電容電流都是不連續的濾波電容要求高損耗大,也導致效率相對較低。
5)如果使用同步整流,Buck拓撲的整流管不需要懸浮驅動,Boost拓撲的開關管不需要懸浮驅動,然而Buck-Boost拓撲開關管和整流管都需要懸浮驅動。
不知我分析的以上幾點是否合理?如果有不同的意見或者新的看法,歡迎大家交流指正或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