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單片機發展到今天,很不容易。艱難的原因是:其一是產業鏈不夠完善;二是知識產權的問題(兼容);三就是國產單片機的開發工具不到位。以前很多國產單片機宣稱100%兼容PIC或者使用別家的Core,這可以暫時省去開發工具的成本和人力。還有個原因是國人自己看不起自己(這點在各行各業都存在)。很多人不敢用國產單片機,既擔心抗干擾的問題,又擔心這IC廠家的供貨能力。
但現在國內MCU團隊經歷了長期的磨練,已經完成了早期的技術積累并獲得一定的市場認可,尤其是8bit RISC單片機。經過幾年積累,國產MCU已突破了EMC設計瓶頸,解決了基本的工藝、技術、質量瓶頸。產品指標達到臺灣同類產品水平。
剩下的只需要讓國內的用戶廣泛接受國產MCU。由于要教會客戶使用新的MCU本身是一項需要投入的工作。首先需要穩定的開發系統作為后盾,然后需要選擇最容易突破的市場針對性切入,國內幾家MCU公司應分別做自己擅長的領域,面向不同的領域推廣已經相對成熟的國產MCU。大家可以發現現在國產MCU已經開始走到前臺,而且預計這個過程會發展的比較快。未來兩三年,大陸將至少崛起三家成功的MCU設計公司。
國產MCU大多從低端的8bit RISC單片機切入,將目前的技術在不同的領域復制,形成系列化產品。這類產品直接占領著智能家電、消費電子和醫療電子等市場,并且市場轉趨多元化,MCU廠紛紛搶進中高階觸控家電、行動電源、無線充電等商機。目前國內的很多電子產品定單,包括外銷和內銷,都大量使用單片機,看看臺灣某些品牌一塊多的MCU的銷量就可以猜測這個市場有多大。下一步我們國產需要比較大的資本介入,以支持同時在團隊、產品、面向領域等方面發生的迅速擴張。同時進攻高端市場,鞏固技術,設計IP化,發展抗干擾、配置合理的單片機外設、簡化外圍電路設計、開發工具的完善等,這都需要消耗不少的人力和資金,而且無法直接帶來利潤,但是對以后的發展卻舉足輕重。技術鞏固了,發展高端自然水到渠成。而市場的精確把握、準確出擊,在這個階段尤其重要。相信國產MCU度過了這個階段,就真正形成了產業規模。
引用某位行內人說過的幾句:關于MCU市場生存之道:一是性價比,性價比不是單純講低價,還有許多內涵,比如細分市場的量身定做、高集成度SoC、有創意的差異化方案等。二是服務,近幾年為了提升產品競爭力快速切入市場,MCU原廠加大了在應用方案及客服方面的人力投入,給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成為中國MCU市場的一個流行趨勢。另外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的MCU產品也成為眾多MCU供應商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
我看好國產單片機的未來,國產單片機正在逐步壯大,形成自己的規模!也希望每個團隊可以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大做強,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振興國家IC行業!到時候我們的聯想PC,國產手機…不再受高通,因特爾這些進口芯片的制約。